“谍战剧之父”麦家:我并不关注谁演我的小说

2016-07-01 09:12 来源于:腾讯娱乐 评论: -

麦家

腾讯娱乐专稿(文/陆晨 责编/杨小羊)

麦家,乍一听这个名字你或许有些陌生。但他是一个作家,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。他的作品被大量地改编为电影、电视剧,那些名字你一定很熟悉。电视剧《暗算》,主演是柳云龙、陈数、王宝强;电影《风声》,主演是周迅、黄晓明、李冰冰;电影《听风者》,主演是周迅、梁朝伟。最近,他的小说《解密》被改编的电视剧开播,主演是陈学冬、颖儿。

《解密》

《解密》是麦家的一个结,也是一个解。这是他的第一部小说,创作的时候,麦家还一穷二白。他写《解密》花了11年,这期间被退了17次稿。当后来的作品《暗算》、《风声》陆续被改编走红,甚至奠定了他“中国谍战剧之父”的名号时,《解密》还只存在于文学界中。这是一部不好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小说。

但也就是从写成了《解密》,才有了作家麦家,才有了后来的《风声》《暗算》,有了周迅、梁朝伟等的表演。

《解密》演员的选择,他没有给过制作方意见。但如果让他选,他说“我肯定不会做这种选择”。但他又理解这样的市场需求——青春、粉丝、流量、收视率。

陈学冬演了《解密》的男一号——容金珍。一个对密码天赋异禀、对生活却状若白痴的人物。麦家看过陈学冬的表演。“不能说演的很好,但演出了某种味道”。他觉得《解密》对陈学冬来说也许是一个从头再开始的机会。

“这个他可能会比《小时代》里面的他走的更远”。

谈陈学冬:“不能说演的很好,但演出了某种味道”

《解密》陈学冬

“他们启用了一批年轻的演员,这可能跟现在的市场热点有关系。”

“但如果让我来选择,我肯定不会做这样的选择”。

“我去探班,看到陈学冬和安以轩的一场戏。我当时有一点心痛这两个人,陈学冬是小年轻,安以轩又感觉到很娇嫩,很娇气的这么一个女孩子。我说一个人要成名,也是挺难的。”

到目前为止,麦家还没有提前看过电视剧《解密》。他也是跟着电视播出在看,到我们采访时,他看了四集。作为原著作者,他对电视剧给出了两点评价:“这个电视剧离我的小说是非常远的”;“单纯看电视剧,我觉得拍的还是蛮好看的。我个人觉得这个电视剧可能会火”。

这个远,麦家倒是非常理解。看《解密》的小说,它不厚,也不太容易能看出可改编成电视剧的章法。《解密》完成于2002年,是麦家的第一部小说。当年麦家还“无名无姓”,中国的影视制作公司也还没有现在这么多。彼时就有两家公司为了《解密》的版权争抢起来。10万起价,最终35万成交。可整整等了三年的时间,他们也没有把《解密》拍出来——不好拍。《解密》的版权就这样又回到了麦家的手里。此后的十几年里,这样的过程重复了7次。“我就跟人家开玩笑,说它曾经七次订婚,但前面六次都被退婚了”。

这一次,华策影视改编,《解密》没再被退回来。但华策想拍一部40集的电视剧,《解密》原著不厚,肯定支撑不起。“他们加进了很多的内容。这些内容可能有的是从我的小说《风雨》里面拿过来的,有的可能是从我的《暗算》里面拿过来的。我觉得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”。

《解密》与《听风者》具有相似的故事背景。他们都发生在抗战时期藏于大山深处的特殊部队“701”部队。容金珍和何兵在进入前都是身怀特长的无名小人物,进入时都被蒙着眼睛不知道行车路线。容金珍是“701”的大脑,对数学高度痴迷又擅长。他人数年解不出的密码“紫密”,他三个月破解;何兵是“701”的眼睛,别人听不出的情报差别,他每一个都能甄别出来。前者的扮演者是陈学冬;后者的扮演者是梁朝伟。

梁朝伟,这似乎才是麦家以往作品的标配。仿若演技担当的周迅、王志文、陈数;或者大咖担当的黄晓明、李冰冰。这次《解密》的男主,选择新生代鲜肉担当陈学冬,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。

当初选择演员之初,制作团队曾来问询麦家的意见,他拒绝了。“我没有给参考意见,我从来不会表达我的意见”,他觉得这是导演或者制片人的事情。

但因着《解密》卖出的波折和他与制作方的朋友交情,《解密》的拍摄,他还是“多关心了一点”。

用一个原著作家的角度,他多少能想到制作方选择一批年轻演员的原因。“我觉得可能跟当今的市场热点有关系,他们可能也是根据市场的特点在订制这个作品”。“现在中国的影视剧,很多青春励志的剧好像特别火”。对于这样的安排,麦家直言不讳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,“如果让我来选择,我肯定不会做这种选择”。

腾讯娱乐:那您看到电视剧后,觉得陈学冬的表演如何?

这时工作人员打断了一下,“稍等,我也录下来,给他(指陈学冬)发过去”。

麦家:陈学冬这个演员,颜值特别高,天资特别好,这样的人其实很多。尤其在演艺圈,各个都是帅哥,各个都是颜值很高的。即使不高,他也可以通过整容、化妆、穿着引起你的注意。

陈学冬

但我觉得陈学冬不仅仅是这些东西,我跟他接触的过程当中,我体会最深的,我觉得这个人特别肯努力。你比方说当他决定要拍我的容金珍的时候,他就从上海专门跟他的助理一块儿到我家里来,向我讨教容金珍是怎么样的一个人。一个颜值高,天资好,又肯努力的年轻人,他有一天成功,你不会感到惊讶的。

陈学冬已有的几部作品,主要是《小时代》。等于他一出道马上给自己做了一个定位——青春、时尚、英俊。我一直认为,这绝对不是一个演员的全部。如果演员仅仅就是在时尚、青春、英俊方面,他的路不会走得太远的,他必须要重新出发。那我觉得《解密》演容金珍他就是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。

我前面看了四集,我觉得他前面演的不能说很好,但却是是演出了一种味道。这种味道可能是导演要的,也可能是观众喜欢的。不管怎么样,陈学冬由此可以给观众一个崭新的他,这个他可能会走的比《小时代》里面的那个他会走得更远。这个他可能会让更多的人喜欢陈学冬。

《解密》被退稿17次 一生只能承受一次的折腾

“意义最大的还是《解密》。被退稿17次,折腾了我11年”

“我经常跟别人说,我说小说是我的儿子,根据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或者是电视剧是我的孙子。我觉得《解密》这个电视剧可能连我的孙子都谈不上了,因为它确实,离小说很远,现在可能连邻里关系都算不上了”。

麦家会走上作家的道路,源于他晦涩的童年。1964年出生的他,还没有对世界有清晰的认识时,即扛上了社会所赋予他的几顶黑帽子。爷爷是基督徒,外公是地主,父亲是“右派”和反革命分子。童年的麦家没有朋友,他所有的想法、心事,都写到了日记里。

写日记的习惯坚持了十几年。有一天麦家突然发现,他看到的好多别人的小说,就像他写的日记。于是他也决定开始写小说。

容金珍的样貌,多少有麦家自己身上的影子。1981年高考,麦家考了数学100分、物理98分的高分和语文60分的低分。他被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录取。这即是一所培养军事情报人员的秘密院校,毕业后麦家被分到某情报机构工作。

由此,麦家开始接触到容金珍、何兵那样的人物。尽管后来因为种种原因,麦家离开了该情报机构,但却从未在心底离开这群特殊的人物。“二十八年前,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,我走进了一个极其不寻常的地方,那是一座秘密的军营。我在那里有幸结识了一群特殊的军人,他们是人中精灵,他们的智慧可以炼成金,他们罕见迷人的才华和胆识本来可以让他们成为名利场上的宠儿。但由于从事了特殊的职业,他们一直生活在世俗的阳光无法照射到的角落,他们的故事,他们的情感,他们的命运,是我们永远的秘密”。

他决定书写这群人的故事。

《解密》是麦家开始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,没想到却一波十七折。几乎要打掉麦家全部的创作热情。这部小说花费了麦家11年,期间被退稿17次。每一次被退稿,麦家就把它锁在抽屉里,过段时间,还是忍不住再拿出来再打磨。开始动笔前后,麦家也在同时创作其他几部作品。但都没有成活。他的创作原则就是“想写的冲动”。有一些在“写”中写成了,有一些在“写”中夭折了。

麦家被《解密》折腾的不行。“这种折腾我一生只能经受一次,再有第二次我就不行了”。当时创作出来后,麦家把《解密》送往一南一北两家出版社,却收到了一个说特别逼真、一个说特别虚假的评价。

这大概就是麦家的小说,它有创作的现实基础。不同于其他谍战小说的打打杀杀,麦家往往写的都是破译家等具有某种天赋的天才。这样的人物创作需要大量的资料核实、翻查。了解的人会觉得逼真,不了解的人则觉得太过玄乎。

最终,《解密》得以面见观众,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,但却又被紧急叫停——有关部门认为《解密》涉嫌泄密。麦家奔走寻找专家鉴定。最终经过23人专家团的鉴定,认定《解密》不泄密。2002年,《解密》得以最终放行出版。又一个十一年过去,2013年《解密》入选应该“企鹅经典”文库——这是继鲁迅、张爱玲等人的作品入选后,唯一入选的当代中国小说。2014年陆续在英、美、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出版发行并取得销售佳绩。

《听风者》

《解密》带着麦家走进了文学圈。但真正让麦家获得家喻户晓的名声的,却是他后来的作品《暗算》、《风声》。这些小说被改编成电影、电视剧,《风声》甚至被二次改变,其第一章后来被改编成电影《听风者》。这些也带给了麦家巨大的声誉。

但时至今日,站在名誉高峰的麦家回头望,他觉得“意义最大、感情最深”的还是《解密》。

腾讯娱乐:那从您的角度可否请您向观众推荐一下这部剧?

麦家:《解密》我现在和大家一样,充满期待。我个人觉得,节奏很好,音乐也非常好,演员表演也蛮到位的。看得下去,我觉得这个剧应该会火,我也期待它能够火。

虽然它和我的小说相距非常远,我和它关系其实是一种,我经常跟别人说,我说小说是我的儿子,根据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或者是电视剧是我的孙子。我觉得《解密》这个电视剧可能连我的孙子都谈不上了,因为它确实,离小说很远,现在可能连邻里关系都算不上了。但是就这个电视剧本身而言,我觉得它有很多元素会让它火的。它青春、热血、励志,甚至是心灵鸡汤的那一面,我觉得和观众的内心,和观众的期待特别近。所以我觉得可能观众是会很追捧这部剧的。现在播了两天,收视也都是第一。我估计它以后还会继续第一下去。

“演我戏最多的应该是周迅”

“确实很多大咖演过我的电影和电视剧。我觉得其实我并不关注他们”。

“《暗算》里,我真是一不小心打造了一个大众情人。这个情人就是陈数演的黄依依。这个黄依依,她和我们今天的情人——那种颜值高,穿着时尚、背着LV包的这种情人还不一样。”

编剧和演员是很微妙的一组关系。尤其在中国。原本一个是写故事,一个是演故事,该是很和谐的关系。可现实操作里,总有点东风遇到西风的味道。有些演员会随意改动编剧的本子,这也是时有曝出的新闻。而编剧一边,为了在现有环境下尽量的保证自己的剧本质量,很多金牌编剧开始成立自己的制作团队,自己选班子、定导演、敲演员,完成拍摄。这也不在少数。

可麦家是逆势而为。他觉得选演员是导演、或者制作团队的事情。制作团队来问他,他也拒绝给出意见。而且,他真的不认识多少演员。我们的采访中,他提到自己的一次《解密》探班,他想说“安以轩”的名字,在努力了半天后,说出的是“安什么轩”,还是经过旁边工作人员提醒,他才把名字说全。

安以轩 陈学冬

“那天在下着毛毛细雨,安以轩好像也是刚刚到成都,好像陈学冬跟她也不熟。那场戏拍得非常辛苦。我在现场大概看了一个多小时,我觉得拍得挺折腾的。我当时有一点心痛这两个人。陈学冬是小年轻,安以轩又感觉到很娇嫩、很娇气的这么一个女孩子。我看他们在山林当中拍这样的戏,我当时觉得还是挺感慨。我说一个人要成名,也是挺难的。”

翻看麦家被改编的作品里演员的搭配,“演我戏最多的应该是周迅。《风声》、《听风者》,她演过两部我的电影。”确实很多大咖演过麦家的作品,可是他却没有刻意记住谁的名字。他自己说出了“梁朝伟、黄晓明”,还是身边的工作人员更敏感些,替他补充了“李冰冰”、“我觉得我并不关注他们”。

麦家也喜欢周迅的演出,“不仅让我眼前一亮,应该是让每一个观众都眼前一亮”。可他印象最深刻的表演,却来自《暗算》里“黄依依”的扮演者陈数。“我曾跟她开玩笑说,我真是一不小心创造了一个大众情人”,“这个情人就是陈数演的黄依依。这个黄依依,她和我们今天的情人——那种颜值高,穿着时尚、背着LV包的这种情人还不一样。”在麦家的眼里,陈数演的黄依依穿着朴素,但她的脑袋、她的心灵、她对爱的执着、为爱敢于牺牲的精神,却成为了很多男人向往的对象。“陈数,我觉得在这个事情上贡献特别大”。

陈数

腾讯娱乐:您不关注演绎您作品的演员是否大牌,演绎是否到位的原因是什么?

麦家:我总觉得,我的工作就是从文字开始到文字结束。包括有些影视剧它根本不是我编剧的。你像《暗算》是我编剧的,《风雨》也是我编剧的。即使我是编剧,我也就是到文字结束了,以后的事情我不管。谁来演,演得怎么样,我是不愿意做评价的,我觉得这个权利首先是在观众手上。如果说一定要在圈子里评,那我就让导演去评吧。

“中国谍战剧之父”说:“我不想写谍战剧了”

“什么父啊,我就是谍战剧的孙子”

“我不想写谍战剧了”

“谍战剧往往歌颂的是国家主义、英雄主义,审查上特别容易过关,安全系数高”

麦家被誉为“中国谍战剧之父”。这里有两个原因,一是2005年他的《暗算》开播,自此开始了中国荧屏上的谍战剧风潮——从这个意义上,他是谍战剧开山之人。第二个原因,2014年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,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他是“谍战剧第一人”,并表达看过他的《暗算》和《风声》。

所以无论从实际业务还是上层口径,麦家在谍战剧领域的地位颇为牢固。

媒体热衷于称呼他为“中国谍战剧之父”,当我们提起这个称呼时,麦家直接打断,“什么父啊,我就是谍战剧的孙子”!

“我的谍战剧,写的都是破译家等人物。他们都是有天赋,职业上非常逞强,专业上又要求特别高的一群人,这群人其实是很难写的”。为了写好,麦家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和案头工作。“真的很难写。另外我写了那么多了,老是写也很容易自我重复。我想重新去开辟一个写作领域”。

尽管谍战剧是麦家的地盘,市场也是他的,他能在这个领域产生最大的价值。麦家也不止一次的表达过,“我不想写谍战剧了”。

经过十数年的发展,谍战剧泛滥成灾事小,其不乏充斥着不尊重历史、题材撞车的“烂剧”,更是问题所在。麦家觉得这一点上谍战剧与抗战剧可以并肩,存在着同样的问题。“我觉得这个值得我们很多主创人员重视,也值得我们国家要对这个事情重视”。

腾讯娱乐:那您如何看待连续几年盛行的谍战剧风潮,在您看来,谍战剧流行的原因是什么?

麦家: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,我们国家影视管理太具体了。古装戏不能拍了,涉案剧不能拍了,武侠剧等又有限制,一年一个卫视黄金时间只能播一到两部什么什么剧。这些限制,就让从业者不知道去拍什么。而谍战剧是可以拍的,因为谍战剧往往歌颂的是国家主义,英雄主义。这个里面风险最小,在审查上特别容易过关,安全系数高,所以大家就往这个里面去拍。

其实这是违反影视规律,艺术规律的,大家都蜂拥去拍这个东西的时候,这里边有很多都是烂片。我觉得有些创作上限制不要太多。